为什么现在汽车简配的多?
毫无疑问,如今老百姓们能买到的新车已经越来越便宜,哪怕是宝马、奔驰、奥迪这样的豪华品牌,都已经推出了不少20万不到的新车型,更不用提如今一水10万元左右的合资车和国产车了,其中有不少新车配置更是高得不得了,看上去简直就是价廉物美。
然而,仔细揣摩一下当下的环境,大家就会发现,如今的物价越来越高,可是新车的价格越来越便宜,配置却越来越高,难道厂商们都是做慈善的吗?非也!
车价不断走低的原因,一方面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,另一方面也和车市竞争的白热化有着很大关系。但是,其中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原因,那就是简配!
它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公开的秘密,在很多车上你看不见的地方,简配的现象一直在发生。今天我们就给大家盘点一下,汽车厂商形形色色的简配方式。
车身简配车身简配可以说是很多厂商早期很喜欢使用的一种手段了。譬如某个德系豪华品牌,在新车型导入中国的时候,就将海外版本的铝制车身件,在国产版本上换成了钢材,虽然这样的做法对于后市场维修成本的下降也有一定好处,但是这显然更多是为了节约制造成本,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。
更有甚者,一些厂商为了降成本,在车身的关键部位用了强度更低、更便宜的钢材、或者省去了一些国内没有强制要求的安全结构,导致碰撞测试的时候得分极地,引起了消费者的声讨。
幸好,在碰撞测试越来越多、安全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当下,这种做法已经很难被隐藏了。
底盘简配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简配重灾区。最著名的案例,莫过于某著名合资品牌将原版车型的多连杆换成扭力梁引发的“断轴门”了。
这种现象在10万元左右价位的合资紧凑型车上非常常见,很多10-15万元的车型,销量极高,一台车上节约的几百块,累积到几十万的一年销量上就会有很大的效果。所以这个价位有很多车型始终坚持采用成本更低的扭力梁。
除了更换成本更低的悬架形式之外,用料、工艺缩水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方法,譬如将原本的双层冲压焊接件换成单层冲压件,取消防倾杆、发动机护板等等。
另外,轮胎简配也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手段。譬如把原本米其林、普利司通、倍耐力等较好的一线国外品牌轮胎,换成比较便宜的韩泰、锦湖等二三线品牌轮胎。
一些厂家则会选择降低轮胎的速度等级,譬如将原本能跑240km/h的v级胎,换成只能跑210km/h的h级,甚至更低级别的轮胎。另外,把全尺寸备胎换成非全尺寸也是很多厂商的惯用做法。
内饰简配内饰用料的简配,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“重灾区”。譬如说,将中控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,一些经常触摸的地方采用软性材质,其它地方则采用硬质塑料,更有甚者直接把后排的门板换成大面积的硬塑料。
又譬如,用一些廉价的材质,通过“障眼法”来“冒充”高级材质,例如在中控台上做假的缝线花纹、利用水转印塑料面板来取代木纹饰板,这都是厂商们降低成本的常用手段。
降低制造工艺标准也是一大招数,譬如说在诸如方向盘管柱、扶手箱边缘等消费者难以触摸的地方放松对质量的管控,使得这些地方的塑料部位带有大量的毛刺。
更有甚者,通过降低为中控台等部位的塑料工艺要求,导致这些部位的使用年限降低,更容易出现开裂、老化等问题,这也是不少人难以察觉的。
另外,采用廉价的织物包裹物、取消后排座椅的中央扶手、独立头枕、放倒功能,这些都是在10万元左右的家轿上很常见的问题。
事实上,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,降成本一直都是各大车厂每年都不得不面对的头疼问题,如何在保证车型竞争力的同时,尽可能“抠”出更多的利润,一直都是很多厂商常年追逐的目标。
但是,这些简配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消费者的用车体验,甚至对车辆的质量可靠性、安全性造成打击,如果因此影响到了销量,恐怕这就是得不偿失了。